从穷小子逆袭成超级富豪发妻离世后他却娶了小姨子晚年变痴呆

老话常说妻子贤惠往往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福气,而事业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今天咱们聊到的主人公却是成也妻子,败也妻子,为何这么说呢?这位穷小子曾在妻子的辅佐下挣得百亿家产,可结果也因续弦弄得晚年凄凉,孤独离世。

著名的香港大亨邱德根是1924年生人,他出生在上海弄堂里的一户普通人家,父母都是普通的小商贩,每天只能混个温饱,为了补贴家用,邱德根15岁便辍学到了大光明电影厂当学徒打工。

虽然收入很微薄,但邱德根靠着肯吃苦,脑子灵活,交下了不少朋友,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个戏院老板的赏识,这个老板把自己手底下一个效益不太好的戏院租给了他,让他去自己经营。

为了报答戏院老板的赏识,邱德根花了大力气开始经营戏院,没想到还真被他赚了一大笔钱,他也因此开始逐渐步入上流社会,在一次舞会当中,邱德根遇到了他人生当中的贵人,他的发妻,裘锦秋。

裘锦秋的父亲是有名的粮商,曾担任过上海粮会的会长,两个年轻人因为互相吸引,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在交往了一年以后,1949年邱德根和裘锦秋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不过因为裘锦秋的父亲曾做过汪伪政府的粮会会长,在建国以后便遭到了清算。

无奈下,1950年邱德根只能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和几百块钱逃到了香港,不过也开始了他更加传奇的一生。

初到香港时,邱德根举目无亲,原本在上海攒下的人脉和财富都失去了作用,眼看着即将临盆的妻子和破旧的出租屋,他决定重操旧业,继续给电影厂放电影谋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邱德根竟发现了一个无人注意到的商机,原来这电影院都在城里,可农村就根本没有人去,但在香港的农村地区对电影的需求也很大,而且租一天老碟片只要一港币,加上机器的租金一天下来就十几港币。

拿定了主意,邱德根开始租下机器和碟片一头扎进了农村,很快在农村他就获得了第一桶金,随着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邱德根开始向外扩展业务,而妻子则主内,负责农村影院的运营,就这样夫妻二人合作,一起经营着他们初具雏形的商业帝国。

1960年,邱德根已经拥有了14家影院,业内都称呼他为新界的电影大王,而他则想重回市区,扩大电影产业,当时妻子裘锦秋劝他,说市区的电影行业已经被各大电影厂分割干净了,回去也于事无补,还不如深耕农村,把基础打牢。

邱德根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放弃了回市区的打算,此后他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发现农村人需要钱,却没有可靠的银行,虽然农村人钱不多,但人很多,发现这一点,他便在1959年创立了远东钱庄,专门面向农村进行借贷服务。

可就在生意即将迈上一个台阶的节骨眼上,悲剧发生了,一个知名制片人邀请邱德根参加电影节,可邱德根临时有事,就让妻子代为出席,没想到却发生了空难,妻子裘锦秋不幸丧生。

邱德根和妻子一直相亲相爱,共同携手走到现在,妻子在他看来,不仅是情感上的精神伴侣,更是事业上难得的好帮手,没有妻子的劝导,他很可能走不到现在,就这样处于巨大悲痛中的邱德根根本无心经营公司,一心怀着悲痛和悔恨,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而看着姐夫如此颓废堕落,裘锦秋的妹妹裘锦兰开始走进了姐夫的精神世界,她慢慢抚平了邱德根的情伤,而邱德根也接受了来自小姨子的爱情,不久后二人就举办了婚礼,结为了夫妻。

后院稳定以后,邱德根的事业开始迎来腾飞阶段,借着香港经济呈现一片大好的趋势下,邱德根火力全开,先后创立远东银行、远东酒店、远东投资,连金融和酒店业也有涉及,此外邱德根还收购了亚洲电视,进行了改组,当时不少大火的电视剧都出自他的名下,比如《霍元甲》《陈线年邱德根名下的产业全部上市,他也铸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跻身进了香港十大富豪之列。

可就在邱德根商场得意之时,他的后院又突然起火了,原来邱德根和原配裘锦秋生有四个孩子,和小姨子也生了三个,都说父母很偏爱小儿子,邱德根也不例外,他认为是裘锦兰给他带来了好运气,所以在公司职位的安排上,有意偏向三个小儿子。

这就引发了原配子女的不满,本来刚开始是对职位的不满,加上父亲的偏心,导致引发了集团内部的分裂,整个远东集团都开始危在旦夕。

为了平息家庭矛盾,也为了弥补对亡妻的愧疚,邱德根竟然想出了一个馊主意,他不仅提升了裘锦秋子女的职位,还给他们添加了股份,没想到引发了更大的危机。

原配子女本来就一直在兴风作浪,这一旦掌权,势必会更加膨胀,引起更大的风波,同时小儿子们也觉得父亲不公平,开始帮哥哥姐姐,也每天想着夺回自己手中的权力。

面对逐渐没有了亲情的家人,邱德根心力交瘁,不久便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这一下子导火索直接引爆,有时候子女们甚至当着年迈的老父亲动起了手,在权力和财富面前,似乎亲情变得一文不值。

年轻时的邱德根意气风发,年老时的他却孤独无依,没人在意他的死活,连子女和妻子看重的也都是他手中积攒的财富,就这样曾在香港闯出了一片天地的邱德根,最终孤独的在公寓去世,而他的葬礼上,人们关心的也不是老人晚年是否幸福,而是财产最终花落谁家,说起来实在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