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罗马”萨尔瓦多
7点多钟,在巴西同事卢西奥带领下,我们就已抵达贝洛里尼奥广场(Largo do Pelourinho)。卢西奥在萨尔瓦多生活过很多年,之前在本地一家叫做《下午报》的百年大报当摄影记者,贝洛里尼奥区的大街小巷他再熟悉不过了。在这个时间,这个萨尔瓦多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尚未苏醒,许多店铺都处于闭门状态,这倒便利了我们逛逛停停,拍摄当地的特色建筑和装饰。
在葡语里,“贝洛里尼奥”是石柱或者木头柱子的意思,通常建于城市最繁华所在。谁要是犯了罪,会在贝洛里尼奥广场上被公诉,被惩罚。在奴隶制盛行时期,逃奴一旦被抓到,要被绑在贝洛里尼奥上遭鞭笞,许多人因此就把命给送了。围绕着贝洛里尼奥广场,建有许多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尤其是各种教堂。关于“巴洛克”的词源,公认的说法就是源自葡萄牙语,之后被法语借用,再之后从法语又进入到了英语。
贝洛里尼奥区伴随着萨尔瓦多市的发展而发展。1549年,葡萄牙王室派来的首任巴西总督托美·德·苏萨(Tomé de Sousa)看上了这片区域的战略位置:邻近良港,地势险峻,一道拔地而起的山岗,90米高,15公里长,构成了天然城墙,易守难攻。贝洛里尼奥区以上称“上城”,以下称“下城”。日后,人们在位于贝洛里尼奥区的市政府附近修了一部叫做“拉塞达”的收费电梯,成为连接上下城的快速交通方式。
当葡萄牙人1501年11月抵达萨尔瓦多时,刚好是“托多斯奥斯桑托斯”日(“万圣日”),于是将这片海湾命名为多斯奥斯桑托斯湾。他们将这个发现汇报给了葡萄牙国王。于是,在决定派遣舰队正式开发这片土地时,葡萄牙国王就已经给未来的殖民地首府起了“圣萨尔瓦多”这个名字。按照国王的旨意,首任总督苏萨建城时,给城市正式定名为“萨尔瓦多”(Salvador,全名São Salvador da Baía de Todos os Santos,意为“万圣湾边的圣萨尔瓦多”)。在苏萨船队于1549年3月29日靠岸的巴哈港海滩,还有一处“建城纪念碑”(Marco da Fundação da Cidade)。
从这时开始直到1763年,萨尔瓦多是葡萄牙格劳-帕拉总督和托多斯奥斯桑托斯湾省的首府。这座大西洋岸的城市很快就成为巴西的主要海港,同时它也是制糖工业和奴隶交易的中心,奴隶从非洲运来,白糖从这里运往欧洲。1552年萨尔瓦多成为巴西的第一个天主教主教驻地,至今它依然是巴西天主教的一个中心。1572年主教座堂完工。今天这个主教座堂依然存留。巴西最古老的医学院、最古老的法学院也出现在这里。今天,萨尔瓦多市内有360多座天主教堂,如果一天参观一家,刚好得花一年时间。
1583年萨尔瓦多市内仅有1600名居民,但很快就成长为新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如今它是巴西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由于历史上曾经接收了众多非洲奴隶,今天萨尔瓦多280万人口中绝大部分是黑人和黑白混血儿,其中黑人数量达到75万。在萨尔瓦多居民中进行的一项基因研究表明,基因贡献率最高的是非洲基因,达49.2%,其次是欧洲基因(36.3%)和印第安基因(14.5%)。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满城的教堂,所以萨尔瓦多也被人称作是“黑色罗马”。
在大航海时代,列强以枪炮开路,互相争抢地盘。荷兰从西班牙独立后,通过海上运输和贸易而迅速崛起,成为17世纪享有盛誉的“海上马车夫”。强盛起来的荷兰也盯上了巴西这片资源富饶的土地。1625年5月荷兰侵占萨尔瓦多,直到次年4月葡萄牙才重新收复萨尔瓦多。荷兰军队打过来的时候,惊慌失措的老百姓躲进了距离贝洛里尼奥广场不远的卡尔莫修道院(Convento do Carmo)避难。后来,1586年就已落成的卡尔莫修道院变成巴西首个在古建筑基础上改造的五星级酒店,2015年我在这里住过一晚,在修道院入口的墙上,读到了这段历史。这次重来,卢西奥带我找到这家修道院酒店。遗憾的是,因为疫情缘故,酒店已经从2020年起歇业。
萨尔瓦多是世界上非洲之外黑人居民最多的城市,既保留着传统的非洲黑人文化遗产,又有非洲——巴西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本地特色民风民俗。城市中黑人文化的印记处处可见,比如“巴伊亚女人”的形象。在萨尔瓦多街头,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穿着白色衣裙的肥胖黑人妇女,或叫卖非洲特色小吃,或促销各种手工艺品,或摆出姿势与外国游客合影以赚取微薄小费。“巴伊亚女人”早已变成一个特定名词,一个文化符号,频频出现在歌舞、戏剧、电影作品中,里约热内卢狂欢节桑巴舞校表演中,都必须安排一个“巴伊亚女人”方队,否则要被扣10分。
我们闲逛的这一天,是2021年11月25日。卢西奥在老城里邂逅他的一位同行老朋友,这位环球台的记者正在指挥一群身着传统服装的黑人大妈拍摄一个专题片,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一天是全国卖Acarajé巴伊亚女人纪念日(Dia Nacional da Baiana de Acarajé),难怪电视台要做采访。“Acarajé”起源于非洲贝宁湾一带,“Acara”在当地土语里是“火球”的意思,而“jé”则是“吃”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吃火球”。在巴西,萨尔瓦多所在的巴伊亚州的“Acarajé”最正宗,从这里又走向了巴西各地,而各地售卖“Acarajé”的特色小摊,摊主往往都打扮成巴伊亚大妈的模样。最近,巴西驻华大使馆推出了《街味巴西》系列片,第一集介绍的就是Acarajé,译做“油炸馅饼”,其实它的形状不是饼,而是一个球,配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豆面团成的球放入在油锅中炸至酥脆,捞出后切开来,中间填入特制的坚果虾酱、沙拉汁和炸虾等等。做出好吃的“Acarajé”,其中一个秘方是必须要加棕榈油(óleo de dendê),它也是巴伊亚的另一道特色菜——海鲜锅(Muqueca)的重要成分。这两道特色菜,经常出现在巴伊亚文学大家若尔热·阿玛多(Jorge Amado)的作品中。阿玛多的纪念馆,就在贝洛里尼奥边上。
1998年,萨尔瓦多市政府专门就制作并销售Acarajé的这个职业做出了详细规定。据统计,在萨尔瓦多,目前登记在册的共有大约3500个卖Acarajé的巴伊亚女人,她们必须扎头巾,穿下摆宽大的白色裙子,脖子上还得戴上几串项链。2004年,卖Acarajé巴伊亚女人作为一个职业,被巴西官方列入全国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它被宣布为巴伊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萨尔瓦多的文化遗产。
卢西奥曾经供职的《下午报》,1912年创办,是巴伊亚州最重要的媒体之一。1930年,报社老板斥巨资在贝洛里尼奥区建了一栋大楼,走的是当时欧美流行的新艺术(Art Nouveau)路线,是当年一大地标性建筑,除了报社自用,也租给律师、医生、建筑商(包括前几年陷入“洗车”行动丑闻的奥德布里希特公司)作为写字楼。萨尔瓦多开发新城,《下午报》那位具有前卫商人眼光的老板又早早地圈了一块地,这个旧楼多年之后被报纸卖给了巴西著名的法萨诺(Fasano)酒店集团。法萨诺集团投了6000万雷亚尔巨资翻新,打造成了一个拥有70个套间的奢侈酒店,2018年正式营业,所有房间都是海景房,顶层更可以360度观海。法萨诺酒店的楼,以及酒店前的卡斯特罗·阿尔维斯广场,不知怎么就让我想起了伊斯坦布尔,也许就是堕入发展中世界的老欧洲风格吧。
随着萨尔瓦多失去殖民地首府的功能,贝洛里尼奥区沉寂了许多年,成为贩毒和犯罪滋生的街区。1985年,贝洛里尼奥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老城区迎来了新生。从1990年代开始,政府陆续迁移出了不少居民,整修了许多老建筑。贝洛里尼奥区几条沿着山坡顺势而下的古旧石路,成为许多电影的取景地。路的两旁遍布色彩斑斓的百年民居,许多都已经被改成餐馆、咖啡馆和旅游纪念品商店。贝洛里尼奥区由此变成一个公共文化中心,展现巴伊亚风格的民俗文化,吸引许多欧美人在此流连忘返。
我们在最古老医学院前邂逅一位挎着相机闲逛的法国人,60出头的年纪,叫做塞巴斯蒂昂,来自斯特拉斯堡。他告诉我们,他在萨尔瓦多已经居住了25年,娶了一位巴伊亚女人。之前,他在贝洛里尼奥区开了一家纪念品店,如今年纪大了,就把店盘出去,每天只是四处走走,拍拍照,享受生活。对于欧洲,他并不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