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曾富可敌国位列世界首富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小富我还记得在2017年的10月,为大家介绍了位清末的女首富周莹。那在2018年的初始,我想再为各位看官介绍一位清朝的世界首富。
且慢!看到他的名字,您先别急着用“卖国汉奸”这四个字来形容他,那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体制所造成的。小富在下文会有详细的叙述。
伍秉鉴与周莹,一位是全球首富,一位是中国女首富,他们的共同点不仅是所从事的行业,他们就连经商的手法上也颇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国家危难之时,他们都出巨资扶助危倾,只不过,周莹被慈禧封为了“护国夫人”,而伍秉鉴直至生命的终点都未能摆脱“卖国汉奸”的罪名。
美国学者黑尼斯和弗兰克·萨奈罗估计,他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估算他1834年时财产为1,872万两白银(1两白银=现在的200元),而当时清政府年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伍秉鉴的家族财富几乎相当于一半了。
《亚洲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出生于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鉴,继承父业与外商从事买卖,又进一步贷款给外商并以此获得世界首富,他在西方商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人人都渴望财富,但是幸运不会降临到每个人的头上,想要挣钱,就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
在战争之前,清廷闭关锁国,只开放了广州港口与世界进行经济贸易,史称“一口通商”。广州垄断对外贸易的就是民间十三家商行,简称“十三行”,伍秉鉴的“怡和行”是十三行的商业领袖。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联。虽然那时清朝已经呈现衰败之势,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与世界的商贸交易量巨大,伍秉鉴几乎控制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所以,他不富也很难了。
伍秉鉴更具有地利的优势。他原本是福建人,福建山多地瘠,农业发展不起来,所以,福建从宋代开始就进行海洋贸易,到元代,泉州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商业文化烙印到了福建人的骨子里。
清初,郑成功占据台湾,中国海洋商业贸易中心开始转向广州,大批的福建人也来到广州继续经商,伍秉鉴的先辈也在其中。经过五代人创业积累,福建伍氏家族发展起来了。
想发财就要生在正确的时代和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闽粤人都能成为富豪的,这还要有个人的能力和眼光,伍秉鉴能纵横商海,正是靠着他的“人和”。
他销售的茶叶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凡是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质量最好的,能卖出高价。
1801年,美国人阿斯特到广州进茶叶,因为本钱不够,找到了伍秉鉴。伍秉鉴赊给他七万银元的货物。可阿斯特的货船在回国时沉了,他被逼上了绝路……
从17世纪起,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从这里,中国茶销往世界。
伍秉鉴见到他说,你是个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可以重新开始了。他撕了阿斯特的借据,,还送给他回国的路费,阿斯特感动得双膝跪下,给他磕了个头。
后来,阿斯特回到美国,从头再来,成了当时的美国首富。他以“伍秉鉴”命名自己的商船,他的书房挂着华盛顿和伍秉鉴的画像,他常说,华盛顿给了我一个国家,而伍秉鉴给了我全部人生。
就这样,伍秉鉴用7万元换取了国际的好名声,而他的“怡和行”不仅成了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银行,更成为了家面向海外,在美国房地产、铁路、茶叶、矿业等的多种经营的投资公司。
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人的地位一直不高,“士农工商”四个等级中,商人处于最低的。所以,伍秉鉴即便富甲天下,生活锦衣玉食,家有五百仆人又住在号称有万棵松的巨大园林之中,但在封建的中国,他的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是他没落的原因。
历史上,中国的商人一般依附于官员,十三行对外贸易权是清廷官员许可的。在官员的面前,再有钱的商人也是低下的。
清朝政府实行“保商”制度,就是外国人要和中国做生意,一定要有中国“保人”,伍秉鉴就是东印度公司的商业保人。
东印度公司为了弥补贸易逆差,于是向中国走私,残害着中国人的身躯和社会机体。洋商的走私行为,清廷政府也无法控制,伍秉鉴能有什么办法?
此时的伍秉鉴此时就是风箱的老鼠,受着清政府和外国商人两头的气。在清廷官员和老百姓的眼里,他是走私的帮凶,在外国商人看来,他只是茶叶贸易的伙伴,哪有资格来管走私?
忧国忧民的林则徐来到广州禁毒,要求英商三天交出。伍秉鉴和官府打了几十年交道,深知不能得罪官员和政府。他主动斡旋,希望英国商人交出,但是英国商人哪管他这一套?
伍秉鉴无奈,只能拿出家财,购买了英国人囤积的一千箱。林则徐刚正不阿,认为伍秉鉴是在蒙混过关,应付差事,于是就把70岁的伍秉鉴戴上了枷锁,押到了洋人商馆门前,宣称不交出全部,就要当场处死伍秉鉴。
英商哪管伍秉鉴的死活,不为所动。林则徐也是明白人,知道伍秉鉴并不是英国人的同伙,就把伍秉鉴放了。
虽然伍秉鉴花了巨资捐的“三品顶戴”,但是也不免无端受辱,他不禁悲愤,老泪纵横:“宁为一条狗,莫为行商首!”在动荡的时局之下,再多财富换不来个人尊严和平安。
在第一次战争期间,伍秉鉴捐出巨额财产,协助官府巩固城墙,修建炮台。清兵失败后,为了让英军不进城扰民,他又拿出100万两白银,避免了广州城的生灵涂炭,伍家又捐献出100万两白银作为战争赔款。
据历史资料统计,从1800年到1843年,伍氏家族先后捐了1600万白银,几乎捐出了大部分的家产,名列广东省之首。但这也没有让伍家摆脱“卖国汉奸”的名声。战争结束半年之后,73岁的伍秉鉴怀着无限悲愤和委屈离开了人间。
第二次战争之后,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据说,熔化的白银顺着水沟流出了几里。随着这场火灾,伍家及其十三行一代财富帝国神话,就在历史中灰飞烟灭了。
在中国从没有一个商业帝国能坚持百年,也许,我们从伍秉鉴的经历中,找到答案了:任何依附于体制下的商业行为,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便是首富,也不过是他人手下的草。
伍秉鉴的生意的确做的很大,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树大招风”,也正是因为他跟外国商人来往密切,在战争爆发后,他成了清政府的重点“照顾”对象。
落寞的王朝是不会轻易放弃这只肥羊的,他被多次以通敌之类的借口罚款,生活都不得安宁,当然更无心生意了。以至于他生意越做越小,花销却越来越大。因此,他没有多少钱留给后代,再加上伍秉鉴的后代没有多少可以守成的人,更遑论是那些可以创业的人才,所以伍秉鉴后代的日子只能越过越落魄。
据悉,流传至今,伍秉鉴的后人能寻找到的已经不多了,伍家也已经不再是清朝那个辉煌的伍家了,经过历时的沉淀,现在的伍秉鉴后人也和其余的人没什么两样,都像普通人一般的活着。